ECCO乃非一般高爾夫球鞋品牌,原因很簡單,一是它的創辦人突斯比先生(Karl Toosbuy)是高球發燒友;二是ECCO已有超過四十年的造鞋經驗。這段歷史的背後,包涵著大部份成功創業家的持久精神,一份熱誠和堅持。
突斯比先生熱愛造鞋,三十多歲在丹麥哥本哈根管理一間造鞋廠時已決定要擁有一間全屬自己的鞋廠。他於是典賣自己一切家當,在接近德國邊界的一個丹麥農村Bredebro成立了第一間ECCO鞋廠。
永遠腳先行 Foot First
他的造鞋理念也很簡單,一是永遠「腳先行」(Foot First),即是「由腳控制鞋,而不是由鞋控制腳」。所以從製造皮革開始設計直至交到消費者手上(Cow to Consumer)的生產過程,ECCO也要一手包辦;二是品質至上(Quality First),事實上,ECCO一直是造鞋業內唯一一間全資擁有自己的皮革廠、製造廠至零售商等(Entire Value Chain)品牌,確保百分百最優良品質管理及顧客服務。
今天, ECCO擁有設於荷蘭、泰國、中國夏門和印尼四間皮革廠。四間製造廠則在斯洛伐克、泰國、中國夏門和印尼,和全球四千多個分銷點。ECCO雖然不是全球最大鞋廠(第三大),最大高爾夫鞋生產商亦不是(第四大),但突斯比先生一直以確享譽「生產全世界最好的鞋」為榮。還有,皮革廠生產的皮革,八成半供ECCO自用,其餘的銷往其他手袋商包括Louis Vuitton等。
至於ECCO鞋如何打進高爾夫市場,這可說是偶然和必然。
如何打進高爾夫市場
偶然之一。於1996年高爾夫球鞋還停留在「非黑(色)即白(色)」的時代,棕色的已算是時髦之選,熱愛打高球的突斯比先生,有感市面上的高球鞋有違他深信的Foot First理念,遂非要自己設計一雙不可,第一雙ECCO高爾夫鞋因此面世(圖一)。
本屬玩票性質的項目,但其能真正為打高爾夫球的專業設計,包括把鞋的重心放到最低,防水,貼地性強,每一揮桿動作,令一雙鞋就是提供給球員的一個穩定平台,還要考慮到高爾夫球這運動一般需要步行六千步,和每每打到第十三、十四洞時腳部會膨脹等等一切舒適及耐用條件。
認真的設計,自然大受認真的球員歡迎。一向以穩健見稱的突斯比先生,當時卻沒有一頭葱栽進高球鞋市場去。直至六年後,拜一個評選全球球鞋的網站rankmark.com之賜, ECCO高球鞋在八項不同測試項目中全列前茅,打響名堂,ECCO的名字突然在世界各地球場不逕而走。2002年,ECCO才正式成立高球部。
2004年再接再厲,推出外底(outsole)可襯色的球鞋,大受女士歡迎。直到今天,雖然只有三成打高爾夫球的是女性,但ECCO女裝球鞋銷量卻佔達七成。可想而知,女性平均擁有多雙高球鞋。配以北歐簡約設計風格,這正好乎合女士「襯衫」愛美天性。
及至今年推出的Biom系列(圖二),採用比普通牛皮堅靱三至五倍旦更輕的牦牛(Yak)皮做鞋幫(Upper),設計全無窒礙人類足部26根骨頭、32條肌筋腱和107條靱帶的天賦自然動作(natural motion path)之餘,更加強我們的運動潛力,及減少受傷。明年推出的Biom Hybrid、Tour和Cool III等系列,應可再奠定ECCO在高檔高爾夫球鞋的市場地位。
不愛穿襪的Fred Couples
偶然之二,便是高球休閑鞋(Golf Street Shoe)的冒起。話說2010年,一向不愛穿襪的Fred Couples在大師賽(The Masters)第一輪中打出六十六桿領先,賽後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透露他當天穿的是ECCO無釘休閑鞋(第二輪改穿傳統釘鞋成績只得七十五桿)。雖然當年他最終只獲單獨第六名,但以一名五十歲球員能有此成績實屬難能可貴,Fred Couples順理成章成為ECCO鞋下不二之臣和代言人,與此同時,無釘休閑鞋高球鞋一時成為美談,亦可謂間接加速明年推出的Biom Hybrid高球休閑鞋系列(圖三)。
至於亞洲球員,最具實力的泰國球手通菜贊弟(Thongchai Jaidee),十六歲接觸高爾夫球遂自學成功。今年四十一歲,狀態依然大勇,ECCO亦是他最鍾情的鞋,他對萬二分重要,他一年大概要換十雙鞋,九年來,每執起一對新ECCO鞋下場比賽已非常有信心,因為一穿上去,無須break-in,out-of-box comfort自然來。
最後,回顧這段不長不短的歷史,如果我們要再進一步分析,也可以帶出一個很多消費者忽略了的選擇哲學。一雙好的高爾夫球鞋,選鞋永遠是首位,不是高爾夫!由一般高爾夫球產品商造鞋,效果很可能只是隔「鞋」搔癢而已。
鞋業的競爭很大,鞋的故事也很多,ECCO接近五十年的造鞋經驗,配合現今最新科技應用(見另文),可以預見的未來,高爾夫球鞋的領先者,Foot First主導是必然的。(完)
Side Box Story
造鞋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南太平洋的島上,土人為着要爬到岩石磷矽的懸崖上採燕窩,他們沒有鞋,只有一種傳統秘方。他們先要潛到海底,撈上很多海參,放在沙灘上用腳狂踐,直至踐爛的海參糊滿腳底和腳面,曬乾後便是他們的天然鞋!
我踏進位於泰國Ayutthaya的ECCO造鞋廠之前想起了這故事。我不知道突斯比先生有否聽過這故事,但其主旨正是他的Foot First理念;而故事的現代版,在參觀ECCO造鞋廠的同時,我像隱約看到。
我們先參觀ECCO全資附設的皮革廠(Tannery),在那裡挑選出最好的皮,染了色便送到附近的造鞋廠(Uppers)。造一雙現代鞋需要約五十多個工序,首先用熟練人手切割(Cutting),打磨(Skiving)、分割(Splitting)和縫合(Stitching),再加上後跟模(Back Part Moulding),用機器縫合(Strobel Stitch)、崁上人造腳模(Lasting)才放進機器內加熱(Heating);之後,全廠最昂貴用作Direct Injection 的機器登場。是ECCO的專利,可以看,但不容拍攝。
Direct Injection是一種最新科技,先把做好的鞋幫(Upper)安放在模上,用機器直接注射一種名叫聚亞安酯(Polyurethane,PU)的化學液性聚合物(Polymer)到模上,令鞋面和鞋底溶為一體。聚亞安酯的好處是彈性和「記憶力」强,所以用PU Direct Injection造的鞋穿上來便馬上可以適應和「記得」不同腳型,鞋怎樣屈曲也不怕腳水腫,而且防震力非常强。
看到一雙雙新鞋從Direct Injection 機器出來,經過最後的粗磨、去邊(Roughing)和冷卻(Cooling),送到品質控制部,包裝完成後,我的心還在想:天曉得海參(Stichopus chloronotus)是否含有類似PU的天然成分?(完)
圖一:第一雙ECCO高爾夫鞋(劉兆生攝)。
圖二:今年推出的ECCO Biom系列(ECCO 提供)。
圖三:2012年 Biom Hybrid高球休閑鞋(ECCO 提供)。
圖四:泰國球手通菜贊弟(Thongchai Jaidee)穿起最鍾情的ECCO鞋,揮灑自如(劉兆生攝)。
圖五:泰國球手通菜贊弟(Thongchai Jaidee)一年大概要換十雙鞋,九年來,每執起一對新ECCO鞋下場比賽已非常有信心。(劉兆生攝)
圖六:位於泰國Ayutthaya的ECCO造鞋廠(ECCO 提供)。
#####
本文原於《Golf Digest/高球文摘》香港版刊出
[ #高球風雲 ]